崔真實自殺 韓國民眾之痛
本報記者近日親赴韓國祭奠崔真實,墓前邂逅悲傷的粉絲和崔母 墓地前擺滿鮮花、照片和留言,每天有超過200個影迷前來祭奠
現場直擊
調查從祭奠崔真實開始。10月16日,記者從首爾最繁華的江南區出發,一直在車上搖晃了差不多兩個小時,才抵達目的地:京畿道甲山公園墓園。
在公路轉向山路的岔口,是公墓的管理處,路口牽著一條很大很新的橫幅,崔真實的笑臉在稀薄的陽光里,顯得冷清而肅穆。翻譯告訴我,橫幅上寫著:國民演員崔真實葬在此地。翻譯說,所謂“國民演員”,就是不論老幼都熱愛的演員。公墓的管理人員一眼看出我們是來祭奠崔真實的,他告訴我們,從崔真實去世到記者前往的16日,已經過去兩周時間,但仍然每天有超過200個影迷前來看望這位“國民演員”。
山路很陡,空氣清冽,大大小小的墳墓,整整齊齊地排列在山上。崔真實的墓顯得嶄新而特別,這位生前曾經是韓國最紅的女演員,周圍再無別人。
顯然這里每天都人來人往。墓地旁邊搭起了簡易棚,有桌子和椅子,還有飲水機和紙杯。桌上有留言本,第一頁是從10月14日開始,之前的留言大概已經被收集走了。短短2天時間,上百頁白紙已經被人們的思念填滿。“她去的那晚喝了很多酒,真沖動啊……”來自中國青島的黃女士不斷對記者重復這句話。她來首爾定居才剛剛半個月,正好是崔真實離世的時間。黃女士給崔真實留言:你太累了,希望你在天上好好休息,太愛你了……
有人帶來酒,一杯一杯盛滿,放在崔真實的遺像前,有人只是默默站立著。墓前有一張方形的草墊,有的女人就跪在上面,默默流淚。沒有人拍照,他們很忌諱打擾到躺在里面的那個他們熱愛的人。記者注意到距離墓地很遠的地方,有人悄悄舉起了相機。
果然,中午時分,特別的人來了。從一輛黑色的大車上下來3位老人家,和兩個精壯的男子,顯然是保鏢。其中一個穿灰白外套的老人最瘦小,也最特別,她面容平靜而悲傷,細心撿起墓地周圍每一片枯萎的樹葉。影迷們都站在一邊默默地等著,看著這一群顯然是崔真實的家人們沉默地忙碌著。這種靜默的悲傷,讓穿灰白外套的老太太鼻尖掛滿了淚水。一位黑衣太太走過來,自言自語著:“我們是媽媽和姨媽。”穿灰白外套的老太太就是崔真實的母親。
記者走過去,通過翻譯對崔媽媽說:“我從中國來,來看看崔真實……”說到此處,老太太雙手一顫,竟然一把將記者抱住。隨后,其他的影迷一一和崔媽媽握手,兩位姨媽站在旁邊答謝,所有人都保持克制。不過,兩個保鏢仍然保持著警惕,當他看見記者拿出相機和筆,立刻發問:“你是記者嗎?”“我想跟崔媽媽聊一聊……”“不行,現在什么都不說。”
短暫停留后,崔媽媽和姨媽們轉過身,向影迷們一一鞠躬。崔媽媽對我們說:“謝謝你們大老遠來看她。”
家人走后,影迷才排著隊輪流向崔真實的墓鞠躬。兩周過去,崔真實留給韓國人的傷痕依然如此清晰。
你可能不知道的
在過去26年,韓國從一個世界上自殺率最低的國家之一變為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韓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5年,韓國每10萬人當中有24.7人自殺。最近幾年,韓國的自殺數字驟升,從2000年的6440人增長到2005年的12047人。韓國社會學家金正晉曾經對1998年6月至2006年5月之間的191宗集體自殺事件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自殺者生前曾經在互聯網聊天室與人達成自殺約定。
記者手記 透不過氣的韓國生活
首爾太大了。從甲地到乙地,有時候要轉4、5次地鐵。地鐵車廂總是擠滿了人,高峰期是衣冠楚楚的年輕人,余下的時間就擠滿老年人———韓國社會的老齡化非常突出。
車廂里總是悶熱,空氣中彌漫著香水味。這些散發香水味道的身體,幾乎人手一個名牌LV的包包,有的是真的,有的是A貨,有的一看就是地攤仿冒品。“這上面就是韓國著名的整容一條街”,有一天,在一個地鐵站,我的翻譯這樣對我說。幾乎所有的韓國年輕女子都擁有一個高挺小巧的鼻子,一雙美麗的眼睛,據說,她們化妝的粉底,最起碼也有7層。“她們一般凌晨2點才睡,早上6點就起床,化妝花1個小時,路上花2個小時”,翻譯說,公司的上班時間是早上9點,有1個小時午餐時間,接下來上到晚上7點,最早到家的人一般要到晚上9點才能脫下高跟鞋。男人們下班后不回家,他們和朋友去喝酒,回家的時候,領帶上的酒味可以熏死人。
街上的小孩和老人,都頂著做得整整齊齊的發型———韓國人對頭發的打理欲望超過了我所見過的任何一個國家,即便是上中學的小男孩也會跑到美發店去修剪一個像大明星RAIN那樣的整齊劉海,女人們更是不得了,她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不斷補妝和整理發型。“他們重視有關外表的一切細節,極度重視”,翻譯告訴我,所有的大街小巷都是各種韓國本土的化妝品專賣店,價格便宜得出奇。首爾也算是國際大都市,但星巴克和麥當勞都非常稀有,韓國人寧愿選擇自己的漢堡店。另一個極端的例子是:韓國本土的牛肉比澳洲進口牛肉貴三倍。
極端膨脹的自尊心,對外表和言論要求完美,空間狹小,壓力巨大,這是普通韓國人的生存環境,也是韓國娛樂圈的生存環境。(潘媛)(成都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