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君王》劇照
李秉憲作品《雙面君王》獨攬韓國大鐘獎15獎,引來質疑。 南都鑒定:演員的出色表現,加上制作公司的強勢營銷,票房上去了,拿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南都訊 第49屆韓國電影大鐘獎頒獎典禮于30日揭曉23項獎項,古裝大片《雙面君王》(又譯:光海,成為王的男人)包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男演員等共15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如此一部影片包攬過半數獎項的情況實屬罕見,對此有韓媒笑稱“莫非是《雙面君王》的投資出品方C J娛樂給了電影獎贊助?” 對此,本屆大鐘獎評審委員長、電影導演金基悳解釋說:“以往評審委員在審完一部候補作品后,會在多部候補作品之間進行評價對比,但這次在審完每一部候補作品后,評委們只需給出一個絕對評分便可將之封存,所以《雙面君王》能獨攬15項大獎也是始料未及的。”《雙面君王》真的是黑馬跑出嗎?還是有制勝秘訣?請看下面分析。 專題撰文:小韓 票房高是靠后臺硬? 由韓國發行業巨頭C J自主投資、制作和發行的《雙面君王》,自9月13日公映后,連續六周登頂周末票房冠軍,截至10月28日,票房已經達到1094萬人次,不僅成為今年第二部票房過千萬的作品(另一部是《盜賊同盟》),也是韓國電影史上第七部加入“千萬人次俱樂部”的影片。這部總制作費用約為93億韓元(5200萬人民幣)的作品,依靠CJ自身的投資-發行-上映的垂直系列化體系,上映后的銀幕數一直維持在600塊以上,成為票房過千萬人次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CJ公司這一行為也令韓國媒體質疑,“當年《漢江怪物》上映時,沒有刻意的市場操控行為,票房輕松過千萬人次,如今三大公司(C JShow box樂天),競相利用資源優勢,做大規模放映(實則“壟斷銀幕資源”),延期下線,力爭所謂的票房第一,這樣的惡性競爭有意義嗎?” “王的男人”李秉憲也有功 電影《雙面君王》講述了在政局混亂的朝鮮光海8年,陷入政治危機的光海君王為了化解殺機,在平民中找到與自己長相一樣的賤民代理自己處理事務的故事。在這部“貍貓換太子”的故事中,李秉憲一人分飾暴君光海和草民河善,要飾演出兩個角色的不同個性與特征,對于演員的表演功力極具挑戰性。片中草民河善占據的戲份多一些,由于是杜撰人物,也使得李秉憲有自由表現的空間。除了在外形特征上有所區分(模仿君王口氣、走路姿勢時的笨拙、對于國情現狀茫然無知的表情、以及處理奏章時的肆意行為等),李秉憲還充分發揮搞笑潛能,通過幾場詼諧的橋段和臺詞,把這個草民的天性活靈活現地勾勒出來。 對于普通觀眾來說,這就是一部很好看的商業片。眾所周知,韓國觀眾偏愛史劇(比如之前的《王的男人》),加之李秉憲的吸引力,使得各個年齡層的觀眾都走進影院捧場。而李秉憲的出色表現也令他成為大鐘獎影帝,戲里戲外的“王”。
#p#分頁標題#e#
“雙面君王”獨攬15獎創紀錄 成韓國大鐘獎贏家
發布時間:2012-11-19     來源:互聯網    進入韓語論壇
(單詞翻譯:雙擊或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