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節天氣晴朗的日子,當茶樹長出綠葉時,頭輪山的陽光呈葡萄色。在位于頭輪山山腳的一枝庵中,住著一位被后人尊稱為茶圣的草衣禪師。
附近分布著大小不等的野生茶田。草衣從一杯茶中領悟出“法喜殘悅”的意境,并進一步發展到茶禪一味的境地。由于草衣煮茶的技術太出眾,秋史金正喜曾寫了一封乞茗信。信中說:“究竟要到什么時候才把新茶綁在千里馬的尾巴上送過來。如果是因為你的懶惰,我將用馬祖的怒吼和德山的木棒給予懲戒。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這本書從孤云崔致遠到春園李光洙講述了我國歷史中的50名茶人的故事。既是喜歡喝茶的我國祖先茶香四溢的歷史,又是探索人品如茶一樣高尚的人的足跡的旅行記。作者對養茶的土地和雨水以及陽光、風流露出濃厚的感情。他說:“在韓半島任何一個地方都能聞到茶香。”
茶樹和禪宗的緣分可以追溯到很久。從趙州起源的僧伽的茶脈在新羅時期被澈監禪師移到海東,并經歷高麗時期的普照國師和真覺國師以及朝鮮時期的涵虛禪師和泗溟大師之手,最終在草衣禪師的手里中興。
但在我國歷史上一杯茶所含的意義遠遠超出了禪宗的范圍。茶不僅是禪師修行的忠實伙伴,而且還是像位于韓國文化中心的刺繡一樣的遺產。
崔致遠、李姿玄、金時習、許筠因感嘆世人不知茶的清虛而隱居。金宗植、李穆、奇大升、金長生、李珥、宋時烈、尹善道把茶視如君子。梁彭孫、金正喜、許百煉喝著茶“潛心研究書畫”。申叔舟和李光洙用一杯茶決定了一生的榮辱。
高麗時期的“三隱”都是茶人。這一點非常有趣。四季常青的茶樹選在貧瘠的土地上成長。如果把茶樹的“直根”移植過來,容易枯死。這不正是儒生威武不屈的氣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