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世上尋找的樂園只有一個嗎?”
今年“年度作者獎”獲獎作品、權奇泰(音,40歲,照片)的長篇小說《天堂花園》(民音社)對該問題進行了探索。
有人評價說:“權奇泰的小說只要開始閱讀就停不下來,不知不覺間便到了結尾。”(評論家金華榮)雖然該作品講述了“何謂烏托邦”這一沉重的主題,但具有適合大眾的結構。
在緒論部分出現了射殺狗的觸目驚心的場面。被射殺的狗是圣林(音)建設總經理元植秀(音)的繼母養的愛犬。元植秀把繼母偷偷安裝的竊聽器纏在狗的脖子上,叫人把狗送回去。元植秀的夢想是,把繼母的兒子趕出家,建設“圣林樂園”。
接受送狗任務的是圣林建設職員金范午(音)。他是一個平凡的人,在家打理只屬于自己的樂園,從中獲得喜悅和安慰。被卷入這件麻煩的事情已經讓他感到很害怕,而雪上加霜的是,在送回狗的途中卻被狗的主人發現。感到危險的金范午急忙逃到朋友的水木園。
通過金范午和元植秀的沖突,作者要表達“烏托邦相沖突的韓國社會”。這本書反映了各有各的夢想樂園,所以相沖突的當今現狀。在此基礎上添加了與部下職員的不道德行為、黑社會的暴力等大眾感興趣的因素。關于血腥場面過多的評價,作者說:“《哈姆雷特》等莎士比亞的悲劇也是流血劇,但沒人說通俗。我想寫大眾性強的文學。”
今年初,作者結束長達13年的《東亞日報》的記者生涯,轉為小說家。通過長期積累的現場經驗,他比誰都清楚讀者最重要。
“樸景利的《土地》、趙廷來的《太白山脈》、卜鉅一的《尋找悲鳴》等杰作不都是讀者創造的嗎?能讓讀者感動的小說就是優秀作品。”
他說:“從上高中開始就夢想成為作家,今年我已40歲,我對自己說‘人生只有一次,難道連這個愿望都不能滿足嗎?’所以下定決心成為作家。”
在擔任文學記者時曾見到的小說家崔仁浩說:“如果成為作家,可以隨便旅行,而且會有很多讀者喜歡上我……”但聽到由記者轉為作家的消息,崔仁浩給予忠告說:“如果沒有做好死的準備,就會馬上被淘汰。”小說家李璟子說:“作家不僅要學會接受批評,而且還要從一片贊揚聲中保護自己。”
權奇泰說:“我知道(文學版)是帶著青春的夢想涌來的文學青年們的墳墓。”他說:“現在才開始。”他還透露說:“下一部作品將描寫堅信自己是斯拉夫人的在俄羅斯生活的高麗人(卡萊斯基)尋找認同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