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看過韓國電視劇《明成王后》的話,大概就會多少了解“李昰應”即,興宣大院君這個人物。這位在劇中和明成王后對立的人物的是非功過難以一言概之。小編特意扒了高宗之父,明成王后的公公—興宣大院君的生平,想多了解下韓國歷史的盆友也一起來看一下吧。
生平簡介
李昰應(???)生于1820年,卒于1898年,字時伯,號石坡、海東居士,朝鮮漢城(今韓國首爾)人,本貫全州李氏(王族),是朝鮮王朝第26代君主李熙(朝鮮高宗)的生父、朝鮮近代史上著名的保守派政治家。他早年被封為“興宣君”,1864年其子李熙即位以后晉升為“興宣大院君”(?????),因此通稱為“大院君”。在當時他被尊稱為“大院位大監”或“國太公”。興宣大院君先后3次執掌朝鮮國政,權傾朝野。而他與其兒媳閔妃,即朝鮮歷史上知名的明成王后(????)之間持續長達二十多年的政治斗爭,也極大地影響了19世紀末朝鮮的政局。
1)集權(??)過程
李昰應12歲喪母,17歲喪父的落魄王孫,青年時期一度十分不幸。21歲(1841年)時成為興宣正,1843年被冊封為興宣君。1846年成為綬陵遷葬都監的代尊官后,后又作了宗親府的有司堂上,五衛都摠府的都摠官等閑職,在安東金氏的擅權政治(???? )下懷才不遇。哲宗在位時期,安東金氏擅權,對當時的李氏王室和宗親們進行各種統治和威脅。因而,李昰應被迫自保,和當時被稱為“千河張安”的市井無賴(??? ???)千喜然、河靖一、張淳奎、安弼周廝混,過著破落戶(???)的生活。而且,他還常到安東金氏家門前乞討,被嘲笑是“紈绔子弟(???)”。他通過這種和市井之人廝混的生活體驗庶民民生,明白民眾的愿望。并且,作為亂世之中的出色政略家(???),擁有了將來處理國政的見識的他還認識了當時宮內地位最高的長輩,曾為翼宗妃的趙大妃。他和對安東金氏深懷怨恨的趙大妃的親侄承侯軍趙成夏交好。并以自己和趙大妃的姻親關系(????)接近趙大妃,令趙大妃同意將其第二個兒子命福作為沒有后繼者的哲宗的王位繼承人(?????)。
1863年12月初,哲宗駕崩,鄭元容將李昰應的兒子李命福(高宗)冊封為翼成君,繼承翼宗大王的大統。趙大妃扶持年僅12歲的高宗登上王位,自己垂簾聽政(????)。趙大妃于1866年令高宗親政。興宣君在高宗即位后被封為興宣大院君,作為國王之父掌控了朝政。
2) 與明成王后的對立和政治激變
他為了牽制戚族(??)的權勢而在府大夫人閔氏的推薦下,從沒落的驪興閔氏中挑選出高宗之妃。但是因為完和君的問題卻和明成王后的關系破裂,從日常對立演變成無法和解的政治對立。
明成王后成長起來后說動了想要脫離興宣大院君影響的高宗,驅逐大院君的勢力.最后以崔益鉉上疏彈劾大院君為契機成功地將興宣大院君的勢力驅逐出政界。
1873年11月,昌德宮的大院君所使用的獨門被高宗以王命封住了,他因此不得不下野。下野后的他原本應隱居于楊州直谷的,但是大院君對政權的執念以及對明成王后的情感十分激烈。此后每次一有機會就謀劃回歸政界。
1881年,因《朝鮮策略》的頒布導致全國儒林展開了指責閔氏戚族政府的開化措施的斥邪上疏運動。此時,李昰應擁立自己的庶長子載先,甚至還摻和到欲謀求大院君重掌政權的安驥永的國王廢立陰謀當中。
1882年,壬午兵變時,因為捧糧米(???)的問題而引發都捧所事件的亂兵來到云峴宮前,要求介入政局時,李昰應應王命入宮收拾事態,宣稱避出宮外的明成王后已死,重掌政權。
但卻因為清朝的介入而導致事態惡化。大院君被清朝帶走,不得不在被幽禁在保定3年。此后在1885年2月,李昰應和就任朝鮮通信事務全權委員的袁世凱一起歸國后也未曾放棄對政權的執念。
閔氏政府在簽訂《朝俄條約》后與俄羅斯親近起來,1886年,李昰應勾結滿懷不平的袁世凱,1887年擁立李昰應的二兒子李載晃,意圖重掌政權,但最后失敗了。之后,在1894年東學農民運動爆發時,高宗請清兵助剿。日本也于該年6月派兵入侵朝鮮,并向朝鮮政府提出改革內政要求。被拒后,日軍于7月23日攻占朝鮮王宮,挾持國王高宗,解散閔妃集團把持的親華政府,另派人進入大院君府邸,扶植大院君李昰應上臺執政,成立親日傀儡政府。日本將朝鮮政府拉入其陣營之后,立刻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與清朝爭奪朝鮮的控制權。日本人雖然建立了以大院君為首的政權,但對于大院君并不放心。8月10日,進駐平壤的清軍左寶貴等部率軍渡大同江南下到達中和附近時,大院君事大的野心熱中沸騰,任其愛孫李埈镕為壯衛營大將,掌握兵權。陽對日本大鳥公使表示非常誠懇,卻陰與中國結托,策劃陰謀,與在平壤清軍暗通,表里相援,企圖擒捉日本公使。日本也只是暫時利用大院君,同年11月逼其下臺。
此后大院君離開了朝鮮的政治舞臺,但在1895年的明成王后弒害事件(乙未事變)中,大院君再次被日本人推上前臺,他在這次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撲朔迷離、未有定論,總之大院君再未掌權。1898年2月大院君李昰應逝世。1907年8月26日上尊號為“大院王”,謚號“獻懿”。
3) 十年改革的成效
政治上,大院君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大力排擠安東金氏的勢力,甚至連曾扶助過他的豐壤趙氏也一并排斥。由于大院君的勢力已相當牢固加上他的精明果斷,這兩大外戚權貴勢力迅速被逐出朝廷。大院君在政治方面作了如下的改革:首先,他縮小備邊司,從議政府中分離出三軍府,將行政權與軍事權相分離,從而達到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軍事效率的目的,有利于加強國防實力;其次,他下令刊行《大典會典》、《兩銓便考》、《六典條例》等書籍,明確國家的典章制度和法律規范;再次,他宣布“四色平等”、“以才擇官”,不分階層黨派,破格提拔人才。特別重視吏治建設。
經濟上,大院君改革還谷制度,下令在5道實行社倉制,同時廢止只有平民納稅的軍布制,改行戶布制,規定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必須繳稅,這些措施都是為了緩解當時的財政危機,并使民心歸附。
思想文化上,大院君打壓儒林,下達“書院撤廢令”。由于書院已成為地方兩班貴族勢力擴張的基地,亦是避役者的巢窟。這些都不利于國家的中央集權和財政收入,更使得階級矛盾大大激化。而且大院君也對書院儒生議論國政非常反感。這也招致了儒林士大夫的非難,并成為其下臺的原因之一。大院君還嚴厲鎮壓宗教勢力,包括西方傳來的天主教(???)和國內新興的東學道。他對天主教的迫害(??)尤為劇烈。大院君還發布“變服令”,大幅度簡化衣冠服飾,將長袖改為窄袖,以便對內提高行政效率,對外便于上戰場打仗。
對外關系上,大院君厲行閉關鎖國政策,只與清朝一國往來。同治五年(1866年)七月發生舍門將軍號事件,朝鮮火燒了前來要求通商的美國商船;同年九月,法國以朝鮮殺害法國傳教士為名入侵朝鮮,史稱“丙寅洋擾”;同治十年(1871年)四月,美國侵略朝鮮,史稱“辛未洋擾”,兩次“洋擾”都被朝鮮軍民擊退。
4)評價
不可否認的是,大院君新政的許多政策客觀來看是維護社會公平的,是維護百姓利益的,這自然與他的身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然而,這些僅僅建立在封建社會(?? ??)基礎上的改革無法拯救已經走向衰亡的朝鮮王朝。雖然在“丙寅洋擾”和“辛未洋擾”當中,大院君領導下的朝鮮軍隊打敗了法國和美國的軍艦,但西方勢力的大舉東來并不是他個人能夠阻擋得了的。大院君以加強專制主義(?? ?? )中央集權為核心目的、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十年改革不僅使朝鮮失去自主開放和實現近代化(???)的機會,更為他自己埋下倒臺的禍根。而且,大院君的改革也沒能從根本上扭轉朝鮮王朝的頹勢,由于大院君大興土木和加強軍備,向農民索要太多,咸鏡道穩城等地都爆發了農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