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征(579年—631年),于7世紀時高句麗東渡日本的僧侶暨畫家。于610年至日本,在奈良縣繪法隆寺金堂壁畫,日本傳授著色、紙墨、水碓制造及使用技術。《日本書紀》對其書畫具有很高的評價。
公元105年,人類的記錄文化達到頂峰(??)。因為中國漢代(??)的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實現了用樹皮(?? ??)和麻(?)等原料制作成紙的偉大發明。這讓人類有史以來,迎來了以“紙”為載體(???)的文化傳播時代。造紙術傳遍了世界各地,人類的文明從此迅速發展。作為中國的鄰國,韓半島也是早期的受益者之一。雖然對于造紙術傳入韓半島的時間與傳播的人物沒有詳細記載,但是根據公元285年百濟(??)將《千字文(???)》等書籍送往日本這一記錄,可以推斷出韓國可能是在韓半島三國時代初期,也就是公元二、三世紀,在從中國引入漢文書籍時引進了造紙術。有文字記載說,“新羅生產的‘白硾紙’在中國和日本很受歡迎”,由此可以判斷三國時代的造紙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韓國的造紙技術與中國將纖維(??)切碎的工藝不同,是一種用長纖維經過反復敲打使紙質變均勻的造紙方法。而將這種造紙技術發揚光大的人,就是高句麗的僧人,曇征(??)。
曇征同時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畫家,然而有關他的記錄并不多。曇征于公元579年出生,公元610年,他途經百濟來到日本,開始了苦行修道。后來他與日本的僧人法定(??)一起居住,在談論佛法的同時也為日本輸入了多種文化,紙、墨(?)的制造方法以及彩畫就是其中之一。從日本的古代史書《日本書紀(????)》中可以得知,曇征精通易、書、詩、禮、春秋等《五經(??)》,且十分擅長畫畫。他將紙墨的制造法傳到日本,還教會了日本人硯與磨臺的作法。
就像21世紀的今天日本狂熱于韓流(??)一樣,在1400余年前,日本對于較為先進高句麗文化也十分的景仰。現在曇征依然作為將制墨與造紙技術傳入日本的人而受到尊敬。尤其是他所留下來的作品,更是讓日本人敬佩不已。
在日本最著名的木制建筑-法隆寺(???)的金堂四壁上,人與神巧妙地組成了栩栩如生(?? ?? ?? ??? ????)極樂世界(????)畫面。在這細膩的線條中,繪有埋頭于超度的釋迦摩尼(????)、阿彌陀(???)、彌勒(??)、藥師菩薩等佛,體現了一種堅韌意志,整個畫面表現出緊張與喜悅,而這金堂壁畫(????)的作者就是曇征。然而可惜的是,1949年法隆寺的大火使金堂壁畫受到破壞,經過日本畫壇巨匠們的精密修復,這幅被修復作品重新回到了墻面上。雖然經歷了這些磨難,而它依然與韓國慶州的石窟庵(???)、中國的云崗石窟(????)合稱為“東方藝術三大瑰寶(??? ??)”,是世人皆知的名作。
曇征在前往日本以后,使日本最早的佛教文化發展取得了一些成就,因此受到了日本圣德太子(????)的邀請。他在太子府中居住了一段時間后,搬到附近的法隆寺生活,據傳金堂壁畫就是這時完成的。法隆寺是公元587年圣德太子為了臥病的父親,召集了眾多百濟的建筑匠師,歷經十七年建造而成的,所以說它流淌著百濟文化之魂。1989年,人們在法隆寺第五層墻壁的拓畫下面,發現了曇征在1300年前所畫的“觀音菩薩像”。可以說作為文化傳播的先驅,曇征是早在公元七世紀就已經在日本掀起韓流颶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