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近鄰諸國中,韓國是一個奇異的存在。這個國家的國土面積僅為9.9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面積的百分之一,只相當于廣東省的一半。人口也只有4800萬,約為中國的1/28。然而,就這么一個不起眼的國家,其經濟規模的總量,已居世界第10位,近乎于中國的一半,而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近15000元美金,是中國的10余倍。除了經濟領域外,近10多年來,韓國在政治、文化、電影、電視、大眾娛樂、體育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些因素的匯集,終成席卷中國的“韓流”。“韓流”一詞源于圍棋,后用以指代韓國文化在其他地區的影響力。廣義的韓流包括韓國服飾、飲食等等;狹義的韓流則通常指韓國電視劇、電影、音樂等娛樂事物的地區性影響。“韓流”一詞最早由中國媒體提出,后被韓國媒體及學術界廣泛使用,用以指代本國文化產業的輸出。韓流現象在亞洲許多國家普遍存在,在亞洲以外的地區亦逐漸發展。上世紀九十年代,韓流進入中國。這股“韓流”對中國的沖擊,在沿海城市尤其突出——僅以廣州為例,據韓國駐廣州總領事館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廣東省約有韓國人54000人,廣州市約有16000人。主要有企業外派人員和外貿、服裝、飲食等各行業的經營人員。總領事館稱,近十年來,在廣州的韓國人數量一直呈穩步上升趨勢。特別是自2010年亞運會之后,個體商人的數量上升趨勢尤其明顯。廣州韓國人主要聚居在天河區、番禺區和白云區。
那么,這股韓流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又是怎樣從濫觴而為滔滔洪流的呢?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只有在歷史長河中才能得以解答。從歷史上看,韓國(包括朝鮮)一直是中國附庸,遠在隋唐時期,還是高麗的他們,在文化上就仰仗中國。相對中國來說,韓國只是一種文明的派生。即使在強大的李朝,韓國也對中國毫無抗衡之力。在地理上,韓國存在只是為中國形成了對抗日本的緩沖帶;在精神上,更只是中國文化在東方的投影。明朝時,韓國是中國的藩屬。1623年,朝鮮內部政變,擅自廢黜國王李琿。大明登萊巡撫袁可立嚴辭主張“待中國更立”。1636年,后金攻占朝鮮全境,朝鮮國王李倧投降,改向后金朝貢,成為清朝的附屬國。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宗藩關系。1896年,朝鮮高宗在俄國的支持下,改為大韓帝國,從此李氏朝鮮改國號為“韓”。1904年,日俄戰爭俄國戰敗,朝鮮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簽訂《乙巳保護條約》,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1910年8月,日本迫使大韓帝國簽定《日韓合并條約》,正式吞并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1945年9月2日,根據盟國協議,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在第一號指令中,以北緯38度線為界作為美蘇兩國軍隊分別受理駐朝日軍的投降事宜和對日開展軍事活動的臨時分界線,以北為駐朝蘇軍受降區,以南為美軍受降區。日本投降后,美、蘇軍隊分別進駐三八線南北地區。1948年8月和9月,朝鮮半島南北地區先后成立韓國政府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從歷史而言,韓國先是中國附庸,后成日本殖民地,沒有主權,當然更談不上形成自具特色的潮流。公元1950 年 6 月15日,一聲清脆的槍響打破了朝鮮半島三八線地區上空的寧靜,一場二戰后最大規模的局部戰爭拉開了序幕。對峙的雙方,一方是中朝百萬大軍,另一方是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及韓國軍隊。戰爭空前慘烈。美軍挾二戰余威使用了除原子武器以外的所有現代化武器,半島震顫,山河易色。三年之后,當戰爭的硝煙徐徐散去,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悲慘的圖畫:昔日美麗的城市被夷為平地,大地一片焦土,成群的流浪難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歷史真實地記錄下這樣幾個數字:1953年,韓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足60美元,失業率高達80%以上,被列為世界上最貧窮落后的國家之一。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飽經蹂躪的國度,從20世紀60年代起,就開始涌動它震撼東亞的潮流。從那時到70年代,其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1962年的87美元增至1996年的10548美元,創造了“漢江奇跡”。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韓國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2008年9月發生金融風暴后,韓國一度被認為,可能步上冰島后塵,成為第二個破產的國家。但不到一年,局勢就翻轉,韓國竟成為OECD30個會員國中,復蘇最快的:代表先進國家俱樂部的OECD,第二季平均成長率正好是0%,而韓國2009年首季經濟成長率0.1%,第二季達到2.6%,第三季更達2.9%。2010年,韓國人均國民所得突破21640塊美金(匯率法)。外匯存底的部分,截至2012年2月底為止,韓國外匯存底為3158億。韓國是世界第7大出口國和第9大進口國。《韓歐自由貿易協定》與《韓美自由貿易協定》(KORUSFTA)的正式生效,使韓國成為全球第一個與歐盟和美國兩大經濟體都簽署自貿協定的國家。韓國在鋼鐵、汽車、造船、電子、紡織等方面都有其世界影響力,其中造船和汽車制造等行業更是享譽世界——就以汽車而言,現代汽車是世界第5大汽車制造商,它的全球滲透力驚人。去年,現代在巴西的新工廠開始生產為南美市場設計的有向上開的后車門的小轎車。這一新工廠為一條新策略畫上了完美句號:迄今為止,現代集團在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巴西幾個經濟增長最迅速的金磚國家都設立了工廠。現代在中國有3家工廠,每年可向已經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國市場提供100萬輛汽車。此外,現代在捷克、土耳其、美國也設有工廠。此外,三星、現代汽車股份有限公司、SK、LG和KT,都是世界知名公司。這些大企業集團創造的產值在其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超過60%。韓國還是一個十分重視教育的國家。全國各類大專院校數以千計。國立首爾大學是一所的綜合類院校,2013QS亞洲大學最新排名第4位。延世大學和高麗大學也非常有名,三校并稱sky三校。韓國所以能走到這一步,形成它影響東亞乃至全球的韓流,顯然更其在各種文明的挑戰下,吸收最適合自己的文明來進行國家轉型這一戰略選擇息息相關。事實上,在韓國歷史上,儒教曾與日本的“殖民文化”和近現代的“歐美文化”進行過兩次“對決”。1910年,朝鮮半島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在35年的殖民統治中,日本大力推行“皇民化運動”,要求當地人全體學日語、“改姓更名”、崇拜日本天皇,這反復沖擊著當地人的精神家園。更為重要的影響卻來自1945年以后,隨著美軍進駐朝鮮半島南部,儒教在韓國迎來了與“歐美文化”的尖銳對立。在這次“對決”中,韓國雖然借鑒了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多元化文化觀,在大力引進西方市場經濟和先進技術的同時,盡量摒棄西方文化中個人至上、金錢萬能、人情淡薄等弊病,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基督文明已然成為韓國文化主流,并最終實現了韓國社會的現代化轉型。也因此在經歷了30多年的威權統治后,1987年,韓國已順利實現向民主國家的轉軌,迄今未出現如南美洲、東南亞等采用民主政體的國家時常出現的政府更迭頻繁、空頭議會、政商勾結加劇等政治亂象。這一過程體現在下面三方面。首先是西方價值觀的涌入、沖擊。這里主要是美國對韓國的影響。美在韓國光復后通過軍政統治和對政府成立工作的參與,以及以后的三年戰爭和隨之開始的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大規模的援助,美國的作用和影響已滲透到韓國社會的各個領域。由于美國在韓國的軍事存在對韓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同美國的結盟是韓國的外交基軸。受美國價值觀念影響的軍人政府就不能不深刻地影響著韓國社會;同時,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向縱深發展,西方的個人自由和自主、機會均等和競爭以及物質的富裕和勤勉等價值觀念竟相涌入,沖撞著傳統的韓國社會。其次,在政府構架上,美國向韓國引入結構分離與權力制衡思想。政治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機構的分立、權力的分化,變高度集權的政治體系為相互獨立、彼此監督的各個機構。在美國積極的政治干預和強大的思想滲透下,韓國的民主進程得到推進:釋放了反對黨領袖金大中,強化了國會的權力,縮小了總統的權限范圍,增強了最高法院的獨立性,恢復了地方自治制度,金泳三“文民政治”和金大中的“小而強的政府”正說明了真正的三權分立體制在韓國正在逐步確立。最后,美國在韓國擴大了一般民眾的政治參與,同時促使了市民意識的興起。美方認為:城市化、識字率、教育和接觸傳播媒介的水平的提高,都在提高人們的愿望和期待,而如果這些愿望和期待不能得以滿足,就會刺激個人和集團投身于政治。市民意識的形成既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包括政治參與擴大在內的政治現代化的必要前提。隨著韓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韓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1960年的60美元一舉躍至1995年的1萬美元。韓國中產階級的人口已占全國人口的60%,中產階級已成為韓國社會變遷的重要力量。除了由這種經濟發展所推動的市民意識的成熟外,韓國的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規模的擴大也影響著政治參與水平和規模。韓國每年投入巨額的資金來發展教育,為韓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資源。1990年韓國的教育經費占政府預算的20%,占GNP的10. 7%.韓國人被喻為世界上最崇尚教育的民族。這與儒教的尚賢和重教傳統有關。韓國的經濟企劃院就是由一大批的專業學者所組成的決策咨詢機構。專家治國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和辦事效率。 總之,韓流的形成,是因為韓國具有吸收西方基督文明模式優點的性質,并能從躋身世界市場后的地位、從發揮自身經濟優勢的角度出發來制定自己的現代化戰略。這一點,對于正從傳統威權社會向現代化國家轉型的中國而言,無疑是具有充足參考價值的。